氧化锆探头 | |||||||||||||||||||||||||||||||||||||||||||||||||||||||||||||||||||||||||||||||||||||||||||||||
氧化锆探头的主要技术参数: 测量范围: 输出: 0—10mA 或 4—20mA 显示:0~25.0 %O2:(三位数字显示) 测量精度:3% 响应时间:≤5S(90%测量值) 温度精度:700±1℃ 负载电阻:0-1.6 kΩ(0-10mA输出), 0-800Ω(4-20mA输出) 键盘设定:报警上、下限设定,探头零电势校正 显示内容:氧浓(O2%)、氧势(mV)、炉温(℃)、加热电压(V)、 量程上、下限(O2%)、报警上、下限(O2%) 检测器长度:为0.2m、0.4m、0.8m、1.0m、1.2m。 模拟量输出(线性):0~5.00 %O2,0~10.0 %O2、0~25.0 %O2 自诊断内容及故障类别符号: E—0 氧量上限 E—1 氧量下限 E—2 温度异常(高) E—3 温度异常(低) E—4 温升异常(快) E—5 温升异常(停) E—6 氧势异常 E—7 断偶 的使用方法 1 信号转换器的使用 1.1 开机及状态说明 置信号转换器于“测量”状态(出厂时,信号转换器已置于测量状态),开机后,显示屏显示“―――”符号,表示开机正常,2S后进入程序升温状态,显示屏交叉显示“∪∪∪”及温度,温度键对应指示灯亮,经1 h炉温到达700℃,并自动退出程序升温状态转入氧量测量程序,氧量键对应指示灯亮,LED窗口显示当时氧量,输出通道给出与所选择的测量范围及当时氧量有关的模拟量(0-10mA或4-20mA). 开机后各状态说明如表1 表1 开机后状态说明
1.2在线查询参数 在线查询参数的具体按键操作说明如表2 表2 测量状态下按键操作详细说明
在“程序升温”状态下,显示升温符号及当时温度值,在正常“测量”状态下,显示当时“氧量”值,当要查询“温度”或“氧量”以外的其它参数时,只要按下面板对应键,在显示窗口立即显示对应参数值,但按键动作不影响程序升温时温度或测量状态时氧量所对应的模拟输出量,且在10S后显示内容自动返回,恢复显示程序升温状态时的温度或测量状态时的氧量值。总之,在测量时,任何按键动作不影响与氧量相对应的模拟量输出,仅仅是显示内容的改变,且在10S后返回。 1.3仪器的校正 由于氧化锆元件参数的离散性,由于氧化锆元件在使用过程中的老化,由于安装点参比气的流通情况不尽相同,可能使元件的测量产生较大误差。因此,不仅对新安装的需要进行在线校准,而且必须定期对运行中的探头进行校准。 在实验室或现场,把氧探头和转换器按图6正确连接好并接通电源,一小时后温度达到700℃. 旋开探头上的标准气螺栓,将瓶装5%含量的氮中氧标准气体通过减压器将其流量控制在300ml/分钟,用无味乳胶管送入探头的标气口内.观察转换器的氧量显示值,若氧量偏差较大则需按一下“氧势校正键”,再通过按“加”或“减”键使显示值增加或减少一些,再按“氧量”键,查看氧量是否在5%左右,若未达到标准请重复此步骤调整.若无法调到标准,说明锆管已老化,需换新锆管. 无标气现场校准:旋开上的标准气螺栓,使空气进入标准气导管,按一下转换器面板上的“氧势校正键”,通过按“加”或“减”键使显示值为±0.1mv以内.再按下“氧量” 键应显示20.6即可, 校准结束应将标准气螺栓重新旋紧即可正常使用. 1.4上下限报警设定值的改变 按上限报警(或下限报警)键,此时显示上限报警(或下限报警)设定值,如需进行改变,按“加”或“减”键,直至符合要求为止。 1.5异常报警说明 在发生异常时,LED窗口显示故障类别,并将报警接点接通,此时,输出不自锁。详细说明如表3。 表3 异常报警功能说明
仔细检查氧量检测器是否符合第5节所述安装要求后,在检测器电炉温度达到700℃后,仪表应显示系统当时氧含量,并输出与氧量对应的模拟量。 故障判别及排除方法 注:表4不包括由于信号故障所造成的氧量测量值偏高、偏低或不稳定,其故障排除方法可参考6.1.3仪器校正的步骤进行. 1 故障处理步骤 1.1将氧量检测器从取样口抽出,在现场与信号转换器按说明书要求正确接线,并使氧量检测器升温至700℃。测量锆管的零电势及高温内阻,应分别小于±5mV及500Ω(出厂时,锆管零电势及高温内阻分别小于±3mV及50Ω),如能符合要求,说明性能良好。若零电势及高温内阻分别大于±5mV及500Ω以上, 需换新锆管.然后按照6.1.3节说明的方法进行校准. 1.2在氧量检测器“氧势”端子处卸下内部探头连线,将手动电位差计输出信号由“氧势”端子输入,不同的毫伏输入,信号转换器应显示不同的氧量,其关系参见附录A“氧浓度—浓差电势对照表”。 1.3确认性能,氧量测量及温度控制系统均正常后,重新将氧量检测器装回取样口,按表4所列现象按先后次序检查、排除。 表4 故障现象、原因、排除方法
|